区经济信息化和科技创新局 2024年工作总结和2025年工作安排
2024年,我们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,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在区委、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,以机构改革为契机,深入推进“四大比拼”、大力实施“十大工程”,以创新驱动引领产业转型升级,取得积极成效。现将主要情况汇报如下。
一、2024年工作总结
一是工业经济实现稳增长。持之以恒抓好经济运行调度,不断巩固工业经济稳增长态势。预计全年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844亿元,同比增长11.8%;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4%左右。预计全年完成工业投资148亿元,同比增长31.5%。
二是科技创新激活新动力。牵头组织并深入开展创新驱动大比拼,坚持创新主体、创新平台、创新生态、创新人才“四位一体”全面推进,成功获评2023年度全省市县科技创新优秀单位。联东U谷创新企业港获批省级众创空间,新增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3家,6个创新园区新增创新空间5万平方米,完成技术合同登记额51.12亿元。新创建数码模、万居隆2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,新认定市级企业研究开发中心18家。中德智能制造创新创业特色小镇纳入市级认定建设名单。武航院及产业基地按“十个一”目标加快推进,签约科技成果和产业项目10个、储备项目35个。
三是项目建设持续增后劲。持续深化“双百”工业园区建设,完成整理开发1.66平方公里、优化提升4平方公里。切实加强工业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,欧派家居、沃尔新能源等一批重大工业项目建成投产。联东U谷国际创新中心、中电光谷二期等11个十亿元以上工业项目加快建设。中建钢构二期等17个亿元以上项目实现增资扩产。大力推进“一流电网”三年攻坚行动,110千伏牧康(星光)变电站投产送电。
四是企业培育跑出加速度。始终坚持“抓大、扶小、育新”,深入推进中小企业成长工程。新增国家级重点“小巨人”1家、省级专精特新企业44家、创新型中小企业83家,新增省级科创“新物种”企业12家。预计净增高新技术企业41家、工业“小进规”50家。中建钢构获评我区首家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,新增“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”4家、市级标杆智能工厂2家。积极推进绿色发展,99贵宾会 经济开发区获评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,冠捷显示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,新增省级绿色工厂2家、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1家,新认证“无废工厂”17家。连续4年被评为全省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先进单位。
五是招商引资取得新成效。紧紧围绕“四主四新”工业产业布局,主动出击,不断强化产业链招商和以商招商,今年以来,我局已引进落户企业5个;持续跟进“城市云”武汉算力中心、长青科技华中生产基地等8个项目;积极服务区内成长企业华彩光电、富航精密等实现增资扩产。
六是数字赋能提供强支撑。强化数据统筹管理,推进全区数据资源归集共享,已在市大数据能力平台上报有效目录107条,归集有效数据14万余条;筛选开放数据集15项。协同专业运维团队,利用多维数据采集与分析的手段,加快了定位解决故障的能力,全面提升政务网络运维质量与政府门户网站管理效能,保障了党政办公系统稳定运行。
二、2025年工作安排
2025年重点经济指标预期目标:全区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10%以上,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10%;工业投资增长10%以上,其中工业技改占比达到45%以上。
2025年,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,认真落实区委、区政府工作部署,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要求,进一步坚定信心和决心,继续以“拼”的姿态,夯实“稳”的基础,激发“进”的潜能,全力以赴完成年度目标任务。
(一)强创新赋动能,增添发展新活力。一是大力培育创新主体。着力构建从孵化培育、成长扶持到推动壮大的全生命周期闭环服务体系,力争净增高新技术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各40家,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达到600家。二是加快打造创新平台。高起点谋划联东U谷国家级孵化器建设,推动特斯联科创中心、OVU科创中心、计家台科创园创建省级孵化器。利用好武航院这一平台,按照“1+N+X”发展布局和“十个一”工作机制,重点招引一批新材料上下游产业项目,点对点、一对一跟踪推动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加快落地,努力做大做强新材料产业集群。全年新增市级以上众创孵化载体2家;新创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、市级企业研究开发中心10家以上。三是持续营造创新氛围。与武汉理工大学等高校建立校企联合,年转化科技成果项目10项以上,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50亿元以上。培育市级中试平台1家,创建专家科创工作站1家,引入20名科技特派员。
(二)拼经济抓产业,加快跃上新能级。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,力求在培育增量、挖掘存量、激活变量上取得新突破。一是向新进规企业要增量。继续把招商引资作为源头活水,瞄准主导产业,深入对接省市科技、经信部门,开展精准招商和以商招商。同时,加强协调服务,力促敏华等15个重点项目尽快投产达效。紧抓“小进规”目标企业跟踪,规上工业企业力争再净增40家,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,推动规上工业总产值新增20亿元以上。二是找优势企业挖存量。围绕“四主四新”,培育一批起支撑作用的龙头企业,力争全年新增亿元以上企业15家,10亿元以上企业总数达到15家。三是促传统企业激变量。全力推动企业“智改数转”,滚动实施工业技改项目70个以上。统筹数字经济发展,推进“城市云”算力中心项目加快落地,打造中电光谷数智经济产业市级示范园区。
(三)盯项目促落地,着力构建新支撑。统筹实施工业项目从“招商签约、工商注册、落地开工、入库纳统、竣工投产到达效进规”6个环节的闭环管理。一是积极谋划推进一批工业项目。驰而不息抓好项目推进协调服务,对全年计划推进实施的工业项目,逐一跟踪服务,定期调度,着力打通项目推进中存在的堵点、难点问题,力促项目如期实施。二是加快推进在建项目建设。支持东湖高新二期等27个项目加快建设。推进文信家居等40个新建项目早日开工,确保全年工业投资增长10%以上。三是持续巩固“双百”园区建设成果。聚焦“四城一园”持续巩固“双百”园区建设成果,加快数码模、博莱瑞等项目扩建二期三期,进一步推进工业用地整理开发;对人民电器等企业低效用地进行深度开发,进一步优化工业用地质效。统筹实施重点工业项目电力外线工程,不断夯实园区配套基础。
(四)优服务提效能,营造发展新环境。一是健全机制优服务。深化党员干部“一下三民”实践活动和“解难题、稳增长、促发展”企业大走访活动,进一步完善“三级三包”帮扶机制,分类指导、精准服务、综合施策。二是建强队伍抓服务。统筹推进区、街、站三级中小企业服务网络全覆盖,将企业工作站打造成“诉求响应站”“能力提升站”“政企沟通站”,将企业服务专员培育成“政策宣讲员”“信息收集员”“诉求协调员”,动态掌握企业发展情况,传递惠企政策信息,畅通企业诉求表达渠道,构建“零距离”服务模式。三是强化保障促服务。针对企业反映的融资难、销售难、用工难等问题,通过组织融资对接、产品展销、定向招聘等活动,为企业纾困解难,促企业焕发生机。
附件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