聚焦春季食品安全 共筑市民健康防线
索 引 号 | MB1534522/2025-12279 | 发布日期 | 2025-03-18 |
---|---|---|---|
发布机构 | 99贵宾会(中国)官方网站 卫生健康局 | 文 号 | 无 |
分 类 | 卫生 | 有 效 性 | 有效 |
春风轻拂,万物复苏。暖暖的春日正是户外踏青的好时候,不少市民朋友选择在踏青中度过美好的时光。随着春游踏青等户外活动和集体聚餐增多,食源性疾病也进入高发期。99贵宾会(中国)官方网站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醒广大市民,务必关注食品安全,注意合理膳食。
一、春季常见毒蘑菇及有毒动植物中毒
(一)毒蘑菇中毒
春季毒蘑菇中毒主要由自采或误食野生蘑菇引起,多发生在家庭和街头摊点。毒蘑菇中毒常见症状包括恶心、呕吐、腹痛、幻视幻听、谵妄、光敏性皮炎、肝脾肿大、呼吸困难、肝损害甚至死亡等。民间流传的识别毒蘑菇的方法和经验,如银针试探、可食用蘑菇不会长虫、颜色发白发灰的蘑菇无毒等并不可靠。
(二)有毒植物中毒
春季野菜生长旺盛,因误采误食野菜、野果引起中毒的事件也日渐增多。中毒原因主要有两种情况,一是有些有毒植物与野菜、野果的外观相似,如毒芹与水芹、化儿草与血皮菜,马桑果和桑葚等,误采误食后引起中毒;二是有些野菜、野果含有微量天然毒素,如:蕨菜、桐油果,如果烹饪不当或一次食用量过大也会引起中毒。野菜中毒主要发生在家庭和农家乐等场所,野果中毒多因儿童和野外作业者误采误食引起,中毒症状以恶心、呕吐、腹痛、腹泻等胃肠道症状多见,严重的可出现呼吸困难、昏迷,甚至死亡。因此不要随意在公园、路边或野外采摘不熟悉、不认识的野菜、野果食用。
(三)有毒动物中毒
预防野生河豚鱼中毒,首先要识别其形状并认识到河豚鱼本身含有有毒成分,且每年2~5月为河鲀鱼的生殖产卵期,此时毒素含量最高。河豚毒素中毒发病急且剧烈,潜伏期10分钟~3小时;早期有手指、舌、唇刺痛感,然后出现恶心、发冷、口唇及肢端知觉麻痹,心血管系统出现心律失常、血压下降,最后因呼吸中枢和血管运动中枢麻痹而死亡。预防野生河豚中毒最有效的方法是不捕捞、不买卖、不食用野生河豚鱼。
二、外出就餐多留意
保持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是预防食源性疾病的关键。饭前便后要洗手,按照“七步洗手法”揉搓双手,确保手部清洁,减少病菌传播。外出就餐时,优选证照齐全、卫生条件良好的餐厅;点餐时,尽量选择煮熟煮透的热菜,少吃生冷食物,如凉拌菜、生食海产品等,以降低食物中毒的风险;建议使用公筷公勺,倡导文明用餐,减少疾病传播的风险。
三、家庭预防六大核心措施
(一)严把食材关
不采摘、不购买来源不明的野生蘑菇、野菜及药膳、野味。避免食用发芽土豆、腐烂生姜、发黏豆腐等变质食材。购买食材时,选择新鲜的肉类、蔬菜和水果,避免购买临近保质期或外观异常的产品。
(二)科学储存与烹饪
生熟分开:冰箱内分层存放,砧板刀具区分使用,避免交叉污染。
烧熟煮透:肉类中心温度需达70℃以上,四季豆、豆浆等需充分加热。
及时冷藏:熟食存放不超过2小时,剩余饭菜加热至沸腾再食用。
(三)饭前便后洗手,厨房用具定期消毒。
(四)外卖订餐选择证照齐全的商家,收到餐食后检查包装完整性。
(五)警惕高风险食品,慎食凉菜、生腌、生鱼片等冷加工食品。
(六)关注特殊人群
儿童、老年人及免疫力低下者更需注意饮食安全,避免食用隔夜菜或未经杀菌的食品。
四、中毒应急处理指南
(一)初步自救
误食有毒食物可催吐(清醒状态下),可以尝试用手指刺激咽喉部催吐,将胃内食物排出,减少毒素吸收。
(二)立即就医
出现呕吐、腹泻等症状时,保留可疑食物样本,及时就医并拨打120。
附件: